开心、生气、悲伤或者恐惧,这些我们熟悉的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引发疾病。知晓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有意识的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并做出有效的改变,才能健康无虞,益寿又延年!
中医把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同的情志变化会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喜伤心
淡淡的喜悦,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于恢复疲劳。但开心过头了,对心脏就有伤害了,比如有些人听到自己中了彩票,一时开心得晕过去。
人一旦过喜,气就会缓下来。情绪过于兴奋和激动时,心跳急剧加快、血压骤升、耗氧量倍增,很容易诱发猝死或者癫狂,比如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就是因为过喜而出现了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甚至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等。
【建议】
如果兴奋过头,已经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的症状,要想办法安静下来,可以闭上眼睛做做深呼吸。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持血压稳定。
怒伤肝
大怒伤肝,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引起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两胁胀痛,急躁易怒甚至怒发冲冠(其实是自感气血上涌)的症状。有的可见呃逆,呕吐,腹胀,泄泻,甚则神昏暴厥。经常发火的人容易失眠、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变差。大怒还会导致一些急性病,如中风和脑出血。同时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爱生闷气的人容易肝郁气结、肝气不疏,长期肝郁气结的人容易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而肝气不疏还会连累脾胃,导致人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腹泻。
【建议】
要学会排解,可以找人倾诉,也可以通过呐喊、唱歌等方式,把坏情绪发泄出去;
诱发出悲伤情绪,痛哭一场,以发泄郁怒之气,抑制过怒的情绪。
什么都不想地睡一觉,睡觉时身体会自动清除一些能清除的负面情绪。
自己拍打按摩穴位。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这个穴位也被称为出气穴。握拳捶捶出气穴,会使人感觉很舒畅。
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腧穴,可以疏泄肝火,能让肝气不上冲,所以又称为“开心穴”。
忧、悲伤肺
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林黛玉就是中医理论“悲伤肺”的一个例子,终日郁郁寡欢,结果殒命于肺结核。
人在强烈悲哀时,会耗散肺气,导致喘咳、短气、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还可能干咳、咳血、声哑、消化功能混乱,甚至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建议】
不生闷气,生活糊涂一点,反而更快乐。
多看喜剧、听听相声、做些运动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流,让悲伤情绪有倾诉和抒发的渠道。
心情不好时,做几个小动作,比如抬头挺胸、轻轻吸气呼气、将肩膀往上提,这些都能给你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你摆脱坏情绪。
吃一些全麦食物、鱼、肉类、黑豆、南瓜子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助赶走悲伤,多吃百合、山药、梨、银耳、马蹄、麦冬等白色食物,有助于肺气保护。
思伤脾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影响脾胃运化,吃饭不香,头晕目眩,怔忡,健忘,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失眠多梦,百病随之而起。
【建议】
对 “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暂时放一放,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多吃香蕉、苹果、葡萄、燕麦等富含镁的食物,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心情。
惊、恐伤肾
惊和恐常常联系在一起,但是惊主要是惊动心神导致不安,而恐更多的是恐惧害怕。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两便,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产生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提心吊胆、神气散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继而出现耳呜、耳聋、头眩、阳痿、少腹胀满、遗精滑精或惊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捕之。
【建议】
消除恐惧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面对自己害怕的东西。这是一种行为疗法,能逐步降低恐惧感。
生活中,要勇于接受批评和经受失败,想像战胜恐惧的场面,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现代研究实践发现
总是抑郁的人,容易患上恶性肿瘤;
总是焦虑的人,容易患上各种肠胃病、妇科病;
总是发怒的人,容易患上肝胆系统疾病及冠心病、高血压;
总是忧伤的人,容易患上肺病及各种皮肤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大悲大喜,大恐大怒。
中医极为强调七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并认为七情过激或失疏,皆可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发病。除社会心理因素导致七情改变外,脏腑虚实同样也可导致七情的异常。所以如果出现上述与情绪有关的症状您可以咨询中医,中医可以通过补肾、疏肝、健脾、养心等等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