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一场基于”临床实践中步态异常”的跨国病历讨论在我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北大第一医院及本院的医学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数字足脊、动态捕捉、青少年脊柱侧凸、运动损伤等领域展开研讨。
1、国内外学术应用深度碰撞
本次交流会汇聚了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运动科学教授Kevin Netto博士、新加坡资深物理治疗师Celia Tan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荣丽等知名学者。德尔康尼骨科医院运动机能评估技术负责人赵新刚主任、复杂骨关节病康复专家高谦主任、少年儿童运动伤病诊疗协作组负责人邢朝辉、营养科李丽等参与讨论。通过病历讨论、跨学科的理论交流、新技术的应用、各国实践经验分享,实现了国内外临床应用实践的深度碰撞。
2、热点分享
01 量化让足脊矫治更精准
Dr. Kevin Netto提出:通过动态足底压力检测与动作捕捉技术的联合应用,量化分析步态异常,可显著提升评估精准度。
通过现场演示和测试,佩戴全定制生物力学鞋垫前后,通过3D 动作捕捉系统分析发现:负荷和核心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运动中,曲髋不足、伸膝过度,也有明显改善。
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不同人群的机能评估和生长发育特性,可匹配更精准的足脊矫治方案。
02 运动装备必须个体化
专家分享了长跑运动员的急性踝关节损伤案例,“通过延长步态支撑期占比降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并结合碳纤维跑鞋的能量回馈特性来优化训练方案。
Kevin Netto博士强调,“运动装备技术创新需与个体化负荷管理结合,避免过度依赖设备引发代偿性损伤。”
03 青少年脊柱健康值得持续长期科学管理
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凸高发问题,Dr. Celia Tan呼吁:要持续科学管理!她分享了新加坡通过平衡呼吸训练、肌肉控制等帮助孩子养成自我体态管理的习惯。“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凸、平足、步态异常高发,新加坡是入学每年评估,积累数据,追踪分析,便于深入研究成因”。
德尔康尼分享8岁乒乓球运动员应用“肌肉松解+稳定性训练+生物反馈技术”的综合干预成效。专家们均认为:在传统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功能性任务导向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3、深化国际合作 促进学科协作融合
在2025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赋能医疗”与“加强青少年健康管理”成为热点议题。医疗创新需要与政策同频共振。本次学术交流齐聚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装备、运动设备研发各国专业人士,聚焦青少年足脊健康的预防治疗展开深入讨论,围绕“解决患者精准诊疗需求”关键点,呼应社会关切。
未来,德尔康尼将继续深耕运动医学专业,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和临床应用实践,加强跨国界、跨学科交流,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