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儿童“X 型腿”、“O 型腿”

来源: 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日期:2021-05-16  点击: 

  儿童的生长发育,常常是家长们最为关注和焦虑的问题。骨骼发育异常也是这些问题中最显而易见的。如:“O 型腿”、 “X 型腿”, 临床上称其为“膝内翻”和“膝外翻”。在小儿骨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因此而带孩子来看诊,以寻求帮助。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正确认识儿童的膝内翻和膝外翻。

  


  儿童出现“X 型腿”、“O 型腿”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  儿童出生后主要以 “O 型腿”为主要表现,直到 1 岁半左右,儿童下肢会逐渐变直,到 3~4岁的幼儿通常表现为“X 型腿”,在 6~7 岁左右接近于成年人,存在 5°左右的膝外翻。上述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的,不用过于担心。

  病理性因素  继发于佝偻病、黏多糖病、脊髓灰质炎 等原发疾病;

  继发于骨折等损伤因素 ;

  继发于骨髓炎等感染性疾病;

  过早使用学步车。  怎样确定儿童是否存在“X 型腿”、“O 型腿”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膝、踝间距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变化,当孩子睡眠或完全放松躺在床上时,轻轻将孩子双腿并拢,如果双踝关节接触时,双膝关节间距离超过3cm,说明存在“O 型腿”。如果双膝关节接触时,双踝关节之间距离超过 3cm,说明存在“X 型腿”。对照下方数值,达到3-4度以上的情况需要去骨科医院进行就医咨询,进行密切关注。

  膝外翻(X型腿)  常态踝距,指的是站立时双膝关节靠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两足踝部内侧的距离。

  主动踝距,指的是站立时双膝关节靠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两足踝部内侧的距离。

  1度:常态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踝距为0的属于1度。

  2度:常态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踝距大于0的属于2度。

  3度:常态踝距在3-6厘米之间的为3度。

  4度:常态踝距大于6厘米的属于4度。

  膝内翻(O型腿)  常态膝距,指的是站立时两脚并拢,双腿和膝关节放松时,两膝关节内侧的缝隙大小。

  主动膝距,指的是站立时两脚并拢,腿部和膝关节向内用力并拢,双膝关节内侧的缝隙大小。

  1度: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为0的属于1度。

  2度:常态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动膝距大于0的属于2度。

  3度:常态膝距在3-5厘米之间的为3度。

  4度:常态膝距大于5厘米的属于4度。

  如 何 治 疗  生理性的膝内翻及膝外翻不需要任何处理,也不用使用夹板或者支具,对于病理性的原因,骨科医生建议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当畸形严重需要矫正时,可以来骨科进行治疗,但更多的还是要遵循儿童骨骼生长发育规律的情况下,进行正畸治疗。7岁以上的孩子还可以做以下康复锻炼进行辅助治疗。

  


  康 复 锻 炼

  蚌式开合动作  针对 X 型腿患儿的强化肌力康复训练加强髋外旋肌、臀大肌等大腿后侧的力量。侧身躺平,稳定好上身。两只脚叠在一起,放松。用臀部发力,将上侧腿打开抬起,如需更大阻力可加弹力带。

  


  侧卧抬腿动作  加强外展肌、臀中肌等大腿外侧的力量,侧身躺平,稳定好上身。两只脚伸直叠在一起,放松。用臀部发力,将上侧腿抬起,必要时可使用弹力带增大阻力。

  


  髋内收动作  针对 O 型腿患儿的强化肌力康复训练,增强髋内旋肌力量,做髋内旋动作。髋内收肌,锻炼大腿内侧肌肉力量。

  


  对于儿童下肢弯曲,不管是“X 型腿”、“O 型腿”,首先应该区分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下肢弯曲一般不需要担心 ,会在儿童后期发育过程中得到自发矫正。如果是病理性因素,需要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然后遵医嘱治疗。如遇相关问题可以到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就诊。

  END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文章编辑: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胡一男

  审稿医生: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邢朝辉


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9266号-1  技术支持:德尔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