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少,小儿骨科医生更稀缺。今天我们特邀擅长小儿骨科疾病诊疗的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邢朝辉副主任医师,与大家分享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断与治疗的几点注意事项。
少年儿童本来就活泼好动,“双减”以后,体育活动进一步增加,在运动中受伤的情况也在增多。骑车、打球、轮滑、滑雪、跑步、双杠等运动中,少儿如果不慎摔倒、摔落,很容易导致肱骨髁上骨折。临床上,肱骨髁上骨折约占青少年骨折的1/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诊断与治疗总体来说并不复杂,但有4点需要特别注意。
1.神经血管
诊断时,对受伤肢体神经血管功能的估计,比对骨折部位的检查更重要。
图片来自于摄图网
肘关节周围神经血管多,前方有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肱骨内上髁后方有尺神经,肱骨外侧有桡神经。临床上,90%以上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伸直型,由于伸直的力量和压迫,肱动脉和正中神经特别容易受到损伤。这一点在诊断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严格规范仔细认真的查体可避免漏诊。
也因此,在最常使用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手术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损伤肘周围血管神经。
2.前倾角角度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一般需辅助X线检查。但也不能全依赖影像检查结果,传统角度测量有时候很重要。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会伴随疼痛和肿胀,且肿胀程度较重,容易造成查体阶段的漏诊。因为小孩子怕疼,家长又不忍心,在做X线检查时位置摆体不到位,也会影响X线检查质量。
临床上,强烈推荐测量前倾角的角度,也就是肱骨下端骨骺纵轴线与肱骨干的纵轴所形成的角。正常肱骨下端骨骺前倾角为25º,一旦超过25º,即可认为骨骺分离,提示骨折发生。
3. volkmann挛缩
复位24小时内,密切防范volkmann挛缩。
临床上,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手术治疗一般并不难实施。但在复位后24小时,一定要高度密切关注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这是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不可逆损伤,进而导致肢体残疾。其中又以volkmann挛缩后果最为严重。
volkmann挛缩早期会感到手和前臂疼痛难忍,伸指时疼痛剧烈,一般认为这是最有诊断价值的体征。所以手术后24小时内,医护和家长都要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循环情况、手的感觉运动功能等,如出现异常应立即做相应处理。对于医生来说,一般会选择用桡动脉搏动存在证明血运正常,但是仍然不可麻痹大意。
4.功能训练
因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是青少年儿童,还有漫长的学习生活,因而手术后的功能训练显得更加重要,对于整个骨折伤病的治疗成功的判断也更有决定性。
一般认为,术后当天即可尝试握拳练习、手指屈伸练习,并根据情况逐步增加腕关节屈伸等动作。术后一周可以增加肩部屈伸、内收、外展和耸肩活动。等固定4周后,可以进入肘关节伸屈翻转训练。根据多年的观察,家长鼓励越多、孩子主动练习越多,功能恢复就会越完美。